学校主页   /   招生电话:029-86168200    
 
 
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工作 > 课程建设 > 正文

陕西科技大学关于2022年研究生课程及教材项目建设立项工作的通知

2022-07-07        点击:

各学院:

研究生课程及教材建设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20〕9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落实全国、全省及我校研究生教育大会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启动2022年研究生课程及教材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项原则

(一)申报的内容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教学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申报的项目应具有鲜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应体现共性与个性结合、宽广与精深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训练,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

(三)参照《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对照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以思政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注重与国际一流学科接轨,培育一批研究生精品课程及教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发挥引领、示范和导向作用。

二、立项类别

共分为五大类别: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含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建设项目研究生线下课程建设项目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含线上及线上线下混合式)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

三、立项基本条件

申报我校2022年研究生课程及教材建设项目的基本条件(需同时满足):

(一)必须是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列出的课程。

(二)必须是至少连续2年开课,近2年平均选课人数不少于30人,且在2022版培养方案修订中该课程仍列入培养方案。

(三)参与立项人员无违法违纪记录、师德师风等问题,成员能认真履行相关职责。项目负责人须具有我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副高),在本学科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授课经验。校外参与人员需提交政治审查表(附件8)。

四、项目建设要求

(一)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1.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要求

(1)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并长期稳定从事一线教学,能够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向和重点,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2)课程体现学校办学定为和专业特色,充分融入思政元素,有效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取得突出育人效果。

(3)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多元、完善,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思政教育要素考核。课程授课效果良好,学生、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优秀,形成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具有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4)有关课程思政的详细内容和要求,可参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建设要求

(1)中心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定位准确,育人理念先进,工作规划清晰,任务职责明确,运行机制完备,建设特色鲜明。

(2) 中心负责人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对如何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中心人员配备科学合理,具有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基础。

(3)中心积极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和有力推进学校、院系、教师不同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并在校内外形成示范辐射效应。

(4)中心支持指导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立足专业特色和课程育人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建成一批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建设宣传展示数字化平台,并开展推广共享。

(5)中心开展经常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交流、观摩和培训活动,汇聚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合力,积极推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整体提高。

(6)中心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学校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院系、教师的绩效考核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7)中心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分享、展示、培训、研讨等活动的良好基础和支撑能力。

(二)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案例项目建设要求

1.案例库按照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进行建设。每门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中教学案例一般不少于10个。案例库所涉及的案例类型、案例编写规范须符合所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相关要求。案例叙述清晰,理论分析准确、实用,教学案例组织合理、结构严谨。

2.教学案例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特点,反映相关行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需求,对研究生的实践工作具有参考性和启发性。成果适合在本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运用,并可在相关专业范围内共享。

3.案例素材应来源于生产建设、研究设计、经营管理、教育教学等实践领域,体现领域内重点问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客观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4.注重科学研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基于真实情境、符合案例教学要求、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

5.每个案例库设项目负责人1 名,项目负责人为本单位在岗教师,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团队成员中应至少有1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行业企业领域技术专家或骨干。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人员须在相应课程的实践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系统讲授过所申报课程或相关课程,熟知案例教学基本规范,教学效果良好。

(三)研究生线下课程项目建设要求

1.坚持育人育才相统一,深入挖掘专业育人元素,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操守、历史文化等素养,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

2.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及时引入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并使用高水平教材。

3.课程教学理念先进,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讲授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形成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成果和模式。

4.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考量,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回溯、可借鉴、可监督,诊断改进积极有效;课程考核实行探究式、项目式、报告式等多元考核方式,依托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四)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1. 线上课程建设要求

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重点在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慕课建设,开展慕课建设的课程需至少连续3年开课。

(1)课程设计:应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网络学习习惯,遵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对现有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注重过程评价,依托课程平台建立学习资源及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混合学习实施方案设计及学习评价方案设计等。

(2)课程资源:要求按照国内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泛雅等大型慕课平台的课程上线要求,建设完整的高质量课程资源。

(3)课程上线:须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泛雅等大型慕课平台上线。上线后须指定专人对课程进行维护更新,每学年课程资源更新比例须超过5%。

(4)应用要求:课程负责人应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探索互联网或移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课程的在线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课程负责人应加强课程管理,从课程团队中安排专人完成在线教学辅助任务,在课程平台上发布课程通知通告、课程视频、作业题、考试题,参与课程论坛讨论、答疑等,在线讨论、答疑次数每周不少于2次;课程负责人应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课程管理要求制定课程的平时成绩量化考核标准,平时成绩的组成应包括(不限于)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状态、平时作业情况、翻转课堂表现等方面。

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要求

基于慕课(自有或已获授权)、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课程进行创新应用,具有完整科学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设计(含线上和线下各自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等),安排 20%-70%左右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注重开展过程性评价,课程平时成绩不低于50%。鼓励使用省级以上线上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混合教学。

(五)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

1.本次申报对象包括计划新编教材和计划修订教材。

2.重点支持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参照《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基础性专业性通用性课程配套教材、国家关键领域、国家重点支持学科、交叉学科教材以及反映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和体现学科专业优势的系列教材等。

3.支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每本教材需配备相关教学课件,可用于线上、线下教学。

4.项目负责人须为申报教材的主编或第一主编,具有我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副高),在本学科有深入研究和较高造诣,在相关教材或学科教学方面取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熟悉教材编写工作,有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

5.教材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1)申报计划新编教材,须提供以下材料(一式6份):

①申报书(附件5);

②编写大纲;

③至少两个章节的样章;

④讲义等相关教学材料(选择性提供)。

(2)申报计划修订教材,须提供以下材料(一式6份):

①申报书(附件5);

②修订说明;

③修订大纲;

④原教材(2本即可);

⑤因特殊原因更换主编的须附原教材主编授权委托书(1份即可)。

五、建设经费支持与管理

立项项目建设期两年,课程建设期间应至少开展一轮教学实践。研究生院视情况采用听课、评课等方式开展教学检查。项目建设经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及经费管理等参照《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建设项目实施办法》(附件10)执行。

六、推荐要求

(一)工作要求

各学院要以推荐申报课程及教材建设为契机,对照各类项目建设要求,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推荐建设基础及教学效果良好、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有较高影响力的课程或团队。推荐项目需在单位内部公示不少于3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或异议得到妥善处理后,将申报材料报至研究生院培养科,所推项目要按照项目类别根据课程质量高低进行综合排序。

(二)材料要求

请各学院于2022年10月14日前汇总提交申报材料。电子版推荐材料请用U盘拷贝好连同 “2022年研究生课程及教材建设项目汇总表”(附件6,签字盖章)和每个项目一式6份申报材料纸质版交至逸夫楼310办公室。

需提交电子版材料如下:

1.2022年研究生课程及教材建设项目汇总表(附件6)。

2.项目申报书(附件1-附件5,word文档)及附件材料。所需提供附件材料及文件要求详见申报书“附件材料清单”。要求每个项目设立一个独立的附件材料文件夹。

【申报书/附件材料命名格式:XX学院-项目负责人姓名-XX项目(按项目名称)--申报书/附件材料。

“申报书+附件”文件夹命名格式:XX学院-项目负责人姓名-XX项目(按项目类别)。】

3.课程建设项目均要求提供“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及团队成员教学评价”和“最近一学期学生课程评教结果统计”。“学校对课堂及团队成员教学评价”请使用听课表(见附件7。请打印听课表,找研究生校督导或院督导完成并签字,听课表授课时间请填写2022年所涉及课程正常上课的日期),做好后扫描成电子版。“学生评教情况”请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截图。

4.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需提供课程负责人的10分钟“说课”视频和教学(课堂或实践)实录视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需提交1节课堂实录教学(课堂或实践)视频。

七、其他事项

(一)本次立项的研究生课程及教材项目纳入学校项目库,项目库中的优秀成果将优先推荐参评省级及以上项目申报。

(二)已被推荐认定为省级及以上的项目本次不受理申报;申报过省级项目但未获批的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予以立项。

(三)每门课程申报当年只能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中选择一类进行申报。同一教师申请总项目数量不超过两项。

(四)获得校级立项的项目,鼓励各学院酌情配套部分经费,并将作为立项参考条件。立项项目验收通过后须继续建设至少三年,并持续更新。课程所在单位要对项目后续建设与应用工作予以支持。

工作联系人:李老师,电话:029-86168201。


附件:

1-1. 研究生课程思政申报书

1-2. 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申报书

2. 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案例申报书

3.研究生“线下课程”申报书

4-1.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申报书

4-2.研究生“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申报书

5.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申报书

6. XX学院2022年校级研究生课程及教材建设项目汇总表

7.听课表

8.校外人员政治审查表

9.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参考格式

10.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建设项目实施办法

                                                                                                  研究生院培养科

                                                                                                   2022年7月7日

下一条: 关于我校“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正式立项的通知

打印 /    / 关闭 /

 陕西科技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是“西迁群体”之一;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7号
710021
yjsy@sust.edu.cn
029-86168203
029-86168200(研招办)

     

Copyright © . 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版权所有 Technical & Support 技术支持:新势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