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招生电话:029-86168200    
 
 
学术科技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工作 > 学术科技 > 正文

关于组织研究生参加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校赛选拔通知

2024-09-03    文、图/研究生院(研工部)    点击:

关于组织研究生参加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校赛选拔通知

各学院:

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英文名称:China Graduate Contest on Smart-city Technology and Creative Design,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以“创意启迪智慧、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围绕智慧城市主题,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大赛的目标是联合多方力量,努力把大赛办成在研究生群体、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力,被国内外研究生培养单位和企业行业广泛认可的高层次、全国性重要赛事,逐步实现与同类型高水平国际赛事接轨。自2014年以来,今年迎来了第十届大赛,经主办单位批准,本届大赛由重庆大学承办,以创意设计为主。

一、大赛赛制

1.1赛题

本届大赛以创意设计为主,智慧城市与智慧社会为大赛主题,包括定向赛道、自由赛道、企业揭榜赛道三类赛道,其中定向赛道优先解决在智慧城市实际建设中面临的技术和创意痛点问题;自由赛道不设置具体题目,参赛团队可根据自身技术能力自由选择领域和拟定题目;企业揭榜赛道由企业提供支持。三类赛道各有侧重,分别评审。

1.1.1定向赛道

本届大赛拟设置的定向赛道包括:数字孪生城市与元宇宙、智慧建造与城市更新、智慧交通与出行、智慧生活与大健康、低空经济与空天科技、基于大模型的城市应用、数字文旅与乡村振兴、智慧应急救援、智慧能源与绿色生态、新能源汽车,每个赛道不设置具体题目,参赛同学可自行拟定题目。

1.1.2自由赛道

自由赛道为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无限创意与想象空间,参赛团队可以针对智慧城市的任意主题提出技术创意、软硬件系统或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能装备、智慧医疗、智慧建筑、智慧家庭、智慧金融、智慧养老、智慧生态与环保、智慧防灾与应急、城市创新设计、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地、智能风电、智慧文旅、智慧仓储与物流、智能装备、智慧气象与环境监测等领域。

1.1.3企业揭榜赛道(具体赛题待定)

企业揭榜赛道由赛事支持企业在赛事截止报名前分批动态发布企业的技术需求,包括城市智能防灾减灾、双碳背景下的城市建造与运维等领域,供同学揭榜参赛。参赛团队可直接与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对接和成果转化。

1.2参赛作品要求

大赛的参赛作品鼓励创新与创业紧密融合。参赛作品不仅应在创意、想法、思路等方面新颖,还应具有良好的可实现性,并鼓励团队在市场前景方面进行探索。申报参赛作品时,定向赛道要选准申报的赛道和赛题,自由赛道要选准类别,作品标题要新颖,内容紧扣智慧城市,简要说明中最好写明灵感来源。申报参赛作品时,要对创意进行简要的介绍,要对其应用领域、可行性、主要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社会价值、预期经济效益、商业模式与市场前景等内容进行阐述,需附上详细的策划方案。为确保评审公平,除申报系统需要填写所在培养单位信息外,申报参赛作品的各个部分(包含各类附件)不能出现申报者所在培养单位信息。

每份参赛作品应包括:

① 项目简表(模版参见附件 1);

② 项目说明书(模版参见附件 2);

③ 商业计划书(可选,模版参见附件 3);

④ 补充材料(可选),可以实物、图片、PPT、Flash、视频等,但对于借用软件开发等手段的作品必须要附以参赛作者原创的原型系统或者代码。

1.3赛制

大赛分为初赛与全国决赛两个阶段。

1.3.1报名

参赛选手需点击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报名参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报名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

1.3.2初赛

参赛学生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参赛作品。评审专家组将从主题相关性、创意新颖性、可行性、社会与经济效益、商业模式与市场前景、作品展现形式等方面,分别对参赛作品进行在线评审,并最终确定进入决赛的作品。进入决赛的所有作品和团队,将有机会得到来自相关政府、赞助企业与投资机构的专业导师进行辅导,以完善作品的创新方案与提升作品的表现形式。鼓励各高校组织相关创业导师对参赛团队进行辅导。

1.3.3全国决赛

决赛为现场展示。进入决赛的参赛选手将汇集到承办单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并且回答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的提问。大赛专家委员会将根据参赛作品的汇报材料,参赛团队的现场答辩和演示情况对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评比和打分。

1.4赛程

赛程

主要内容

时间

报名启动(线上)

提交报名信息

9月1日-9月25日

资格审核

培养单位审核参赛资格

9月26日-9月30日

作品提交

作品提交

9月30日-10月8日

初赛(线上)

初赛评审

10月9日-10月23日

公布决赛入围名单

公布进入全国决赛的参赛作品及队伍

10月下旬

决赛

作品评选、路演及颁奖典礼

11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具体时间如有调整,以大赛官网公布为准,请主动关注。

二、大赛参赛规则

参赛资格:凡正式注册的在读研究生以及已确定攻读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均可参赛,鼓励港澳台地区及国际研究生参加或观摩比赛。

报名要求:每道赛题每人仅能拥有一支团队(1-4人),可同时选择多道赛题进行研究,不同赛题可以拥有不同的团队,支持跨院校、跨专业、跨单位自由组队。

指导教师说明:每支队伍最多申报 2 位指导教师,按照申报顺序排序。

参赛单位说明:组队参赛时作品第一作者(队长)所在培养单位为该队伍的参赛单位。

大赛报名入口:https://cpipc.acge.org.cn/

报名成功说明:参赛选手通过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进行报名与作品提交,由参赛单位负责进行校级审核。大赛规定的项目提交时间截止后,指导教师、参赛队员和项目内容不能进行调整或更改。

知识产权:参赛作品(包含但不限于算法、模型、方案、论文等)知识产权归参赛者所有。

公平竞技:赛事鼓励原创。禁止在比赛中抄袭他人成果,一经发现将取消比赛成绩并严肃处理。

组织声明:组委会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三、纪律与处罚

各参赛培养单位应严格审查参赛选手资格,若出现参赛选手资格问题,取消该作品参赛资格、参赛培养单位评优资格及承办单位申请权,并通报组委会各委员单位。

参赛作品指导教师仅负责指导参赛选手完成作品,不得将指导教师个人相关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署名学生作为参赛作品。如出现此类问题,取消参赛作品资格及指导教师评优资格,并通报组委会各委员单位。

参赛选手不得运用非法手段破坏大赛官方网站,以在比赛过程中获利。如出现此类问题取消参赛选手资格并通报其所在培养单位,由所在培养单位给予相应处罚。

参赛选手不得运用非法手段窃取他人技术数据、创意设计方案等,如出现此类问题,取消参赛选手资格并通报其所在培养单位,由所在培养单位给予相应处罚。

报名参赛的选手应保证所提交作品的原创性和首次发表,不可同时提交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其他赛事。如重复申报并核查属实者,取消参赛资格;已获奖的,撤销奖励。

大赛组委会秘书处、专家委员会及评审专家组等各职能部门严格遵守大赛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若出现渎职、包庇等行为,取消相关作品资格及责任人职务,并通报组委会各委员单位

四、学校审核

9月1日-9月15日,各学院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做好赛前准备工作,意向参与比赛的队伍可扫描下方群二维码加入校赛交流QQ群(或搜索群号:666321514),备注“学院+年级+姓名”。后续竞赛相关内容群内发布。

29141

电子版报名材料提交:各团队于9月25日中午18:00前按照参赛要求提交①项目简表(模版参见附件1)、②项目说明书(模版参见附件2)、③商业计划书(模版参见附件3)、④报名表(附件4)到邮箱:1115900848@qq.com邮件主题格式为“学院-团队负责人姓名-项目名称”。

五、奖励政策

国赛奖项设置和奖励办法详见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cw/detail/1/2c9080189073beab0190a24e8474546d

六、联系方式

机电工程学院           加婷婷       86168302

办公室:实验楼2B312

研究生院(研工部)       卢文玉       86168203

办公室:逸夫楼309

相关链接

https://cpipc.acge.org.cn//cw/detail/1/2c9080189073beab0190a24e8474546d (赛事邀请函)


下一条:关于组织参加“申昊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的通知

打印 /    / 关闭 /

 陕西科技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是“西迁群体”之一;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7号
710021
yjsy@sust.edu.cn
029-86168203
029-86168200(研招办)

     

Copyright © . 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版权所有 Technical & Support 技术支持:新势力网络